• 登录
社交账号登录

玻璃钢烟道

玻璃钢烟道以三维实体模型描述所有的壳体结构和支撑结构,采用壳体结构单元进行模拟,支撑框架和加强筋采用三维梁结构单元进行模拟,对于三维烟道壳体结构和支撑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和结构设计。玻璃钢制品:高温烟道、玻璃钢风管、玻璃钢管道、玻璃钢三通、玻璃钢法兰、玻璃钢软链接、玻璃钢管配件、化工管道配件、玻璃钢弯头、玻璃钢烟囱、玻璃钢烟道、玻璃钢脱硫设备、玻璃钢变径、玻璃钢变径法兰、玻璃钢保温管道GRP pipe, GRP tee, GRP flange, GRP soft link, GRP pipe fittings, chemical pipe fittings, GRP elbow, GRP chimney, GRP flue, GRP desulfurization equipment、FRP reducing flange

玻璃钢烟道 特点:

一、进行了多种创新

我公司在烟道的设计、制作过程中,有如下创新:

1、理论创新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、设计理论的创新。玻璃钢烟道的结构分析设计,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,以三维实体模型描述所有的壳体结构和支撑结构,管道采用壳体结构单元进行模拟,支撑框架和加强筋采用三维梁结构单元进行模拟,对于三维烟道壳体结构和支撑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和结构设计,提出了烟道设计的新方法(附本工程有限元模拟示意图)。

b、材料理论的创新。火电厂烟气中含有SO2、NOx、HCl、HF 等有害气体,脱硫系统洗涤液中含有H2SO4、HCl、HF 等溶液,且含20%左右的固化物。如不设烟气再加热装置,吸收塔入口烟气温度可高达160~180℃,且有一定的干、湿界面。吸收塔出口烟温较低,为55℃左右,处于露点以下。因此,湿式脱硫系统对材质的耐蚀、耐磨、耐温要求极为严格。同时,脱硫系统要求与电站主机、主炉同步运行,因此对脱硫系统的可靠性、利用率和使用寿命要求也极高。研究选择合适的材质是各国脱硫工作者长期的追求目标。各国依据本国的燃料质量、环保的要求和经济承受力,在选择脱硫设备的材质方面也不尽相同。如美国主要采用镍基合金或碳钢内覆高镍合金板,德国采用碳钢内衬橡胶和玻璃钢,日本采用碳钢内涂玻璃鳞片乙烯基酯树脂。

国内的电力、化工、冶金设计研究部门,为了克服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脱硫塔、烟道和烟囱及衬里的腐蚀,一直在寻求一种造价低、耐高温、耐腐蚀的材料。

玻璃钢与金属材料或其它无机材料相比,具有十分显著的性能特点。它重量轻、比强度高、电绝缘、耐瞬时超高温、传热慢、隔音、防水、易着色、能透过电磁波,是一种兼具功能和结构特性的新型材料。

烟气脱硫独特要求的试验研究以及大直径玻璃钢缠绕技术的问世,尤其是本类产品的实施,使得玻璃钢在燃煤电厂脱硫装置得到应用、推广。

2、应用创新  

a、ECR玻璃纤维的应用。ECR玻璃纤维,是EGlass of chemical resistance的英文缩写,中文译为“耐化学腐蚀E-玻璃纤维”,是一种改进的无硼无碱玻璃纤维,具有良好的电气绝缘性及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,综合性能优于E-玻璃纤维和C-玻璃纤维。几种常见玻璃纤维的化学成份对比如下


SiO2

Al2O3

CaO

MgO

B2O3

F

TiO2

ZnO

Na2O

+K2O

ZnO2

E-玻璃

52-55

13-15

18-23

0-5.0

6-8.5

0.5

/

/

0.8

/

中碱玻璃

67.3

7.0

9.5

4.2

/

0.5

/

/

12

/

ECR玻璃

57-61

9-12

18-23

2-4.5

/

/

1.0-2.0

2-3

0.8

1-5

AR玻璃

60-70

0-3

0-6

0-4

/

0.5

0-4

/

10-13

14-18

ECR玻纤是FRP烟气脱硫管道的首选,其特点为: 

序号

烟气脱管道的要求

ECR玻纤的特点

1

处于较高温度,要求耐温性好

EGR本身的软化温度比E-Glass高50℃左右,耐温性好

2

处于酸性介质中,要求耐酸性能好

ECR玻璃在10%H2SO4的中,80℃下浸泡24小时,失重只有E-Glass的1/40左右。

3

要求好的强度

ECR的增强效果比E-Glass的增强效果高10%左右

4

检修难度大,要求有较长的使用寿命

E-Glass相比,ECR玻纤增强的玻璃钢制品,在高温、酸性环境中的具有更好的强度保留率,会有更长的使用寿命。

    本类产品首次将ECR玻璃纤维应用到玻璃钢烟道的制作当中,更加体现了玻璃钢轻质、高强的特点,同时带动了国内ECR玻纤产业的发展,使这种新材料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。

   b、单向布的应用。新近开发的玻璃纤维制品——单向布,与缠绕纱一样同属单向纤维,利用其经向与纬向纤维比例为18:1,沿其纤维方向强度高的特性,在烟道制作过程代替玻璃布使用,环向采用缠绕纱、轴向采用单向布为增强材料,明显提高了烟道轴向强度。

本公司在烟道项目成功的应用了单向布,摸索出单向布的缠绕工艺方法,使其能够在玻璃钢其他产品的制作中发挥其特性。 

3. 技术创新  

A、纤维缠绕玻璃钢设备的张力控制技术。玻璃纤维的缠绕是生产筒形玻璃钢产品的主要工艺技术,在筒形制品生产过程中,要对缠绕纱的张力进行控制,以此来提高玻璃钢制品的强度,保证产品质量。玻璃纤维的张力控制是通过张力器来完成的,传统的张力器由上、下绞杠组成,其缺点表现在两个方面,一是张力大小靠人的感官感知,张力控制人为因素大;二是张力控制恒定、不方便调节,使得靠近里层的、已先缠绕纱线变的松弛,在玻璃钢制品受力(尤其是内压)时,所有纱线不是同时受力,严重影响玻璃钢制品的力学性能。为此,我们在本项目产品的研制过程中,创新了纤维缠绕的张力控制技术,使用一种可使缠绕纱线逐层递减张力的控制装置,通过张力检测器检测缠绕纱线张力的大小,并传感到数显表上,张力的大小直观可见,在每层的缠绕过程中,在小车上实行张力的递减控制,使张力随着层数进行递减,靠里面的紧,靠外面的逐渐松,这样先缠绕的纱线就不会变形,在承受载荷时将会同时受力。从而增强了玻璃钢烟道的强度。

4.工艺创新  

a、烟道主体成型工艺的创新 。

玻璃纤维螺旋缠绕制作工艺,是目前国内外最常见的大口径产品的成型方法,该工艺将若干股无捻纱浸渍树脂后,施以一定张力, 沿与产品轴线55°~80°角的规律往复运动,缠到芯模上,但由于烟道长径比小,缠绕角一般在75°以上,而且会在产品两端因变向造成缠绕角渐变和纤维的堆积。其不足表现为:①产品主体因厚度不均体现外径不等(每节中间细、两端粗),形状极其不美观,另外由于两端缠绕角度变化形成滑线,表面质量不过关;②由于缠绕角度问题,造成环向承载力过剩而轴向不足。由于烟道跨度大,对轴向强度的要求很高,使得产品各个方向的承载能力不能很好的符合实际受力状况,影响产品使用寿命;③为弥补轴向强度,势必要增加厚度,造成本身重量增加,不但浪费了材料,而且增加了成本。 

玻璃纤维缠绕和玻璃布结合工艺,是在大角度螺旋缠绕的同时,加入玻璃布,此种工艺虽较螺旋缠绕制作工艺有所进步,但只是解决了外径不等和两端滑线造成的外观质量问题,因玻璃布是双向纤维织物,环向承载力过剩而轴向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。  

本公司采用的单向纤维定向复式缠绕工艺,将单向布沿其轴向截成400-500mm宽度,铺覆时施以适当张力(避免其产生褶皱或扭曲)与环向缠绕同时进行:先铺单向布,使单向布主纤维方向与产品轴线一致,缠绕纱随后跟进。为保证树脂含量、纤维被完全浸润,缠绕纱树脂含量适当增大或用喷枪等补充树脂。单向纤维及织物在缠绕铺层时采用对半无间隙的搭接方式,这种方法有效避免了环向承载力过剩而轴向不足的问题,不仅厚度均匀、无间隙,而且两层相互交叉编织,整体性强,产品力学性能没有衰减。这一工艺技术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。

b、加强筋成型工艺创新。 

加强筋采用分段安装到烟道主体后,再采用缠绕方式固定。依靠缠绕设备产生的纤维张力使加强筋与烟道表面紧紧抱为一体,大大增强了加强筋的整体性能,强度高、刚度大且产品外表美观。 

5.结构创新  

     A、主体加强层结构创新  。

玻璃纤维螺旋缠绕是目前国内外最常见的大口径产品的成型方法,该工艺将若干股无捻纱浸渍树脂后,施以一定张力,沿与产品轴线呈55°~80°角的规律往复运动,缠到芯模上,但由于烟道长径比小,缠绕角一般在75°以上,而且在产品两端因变向造成缠绕角渐变和纤维的堆积。其不足表现为:a.产品主体因厚度不均体现外径不等(每节中间细两端粗),形状极其不美观,另外由于两端缠绕角度变化形成滑线,表面质量不过关;b.由于缠绕角度问题,造成环向承载力过剩而轴向不足,而烟道跨度大,对轴向强度的要求很高,使得产品各个方向的承载能力不能很好的符合实际受力状况,影响产品使用寿命;c.为弥补轴向强度,势必要增加厚度,造成本身重量增加,不但浪费材料,而且增加成本。  

玻璃纤维缠绕和玻璃布结合工艺,是在大角度螺旋缠绕的同时,加入玻璃布,此种工艺虽较螺旋缠绕制作工艺有所进步,但只是解决了外径不等和两端滑线造成的外观质量问题,因玻璃钢是双向纤维织物,环向承载力过剩而轴向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。 

本公司采用的单向纤维定向复式缠绕工艺,将单向布沿其经向截成400-500mm宽度,铺覆时施以适当张力(避免其产生褶皱或扭曲)与环向缠绕同时进行:先铺单向布,使单向布主纤维方向与产品轴向一致,缠绕纱随后跟进。为保证树脂含量、纤维被完全浸润,缠绕纱树脂含量适当增大或用喷枪等补充树脂。单向纤维及织物在缠绕铺层时采用对半无间隙的搭接方式,这种方法避免了环向承载力过剩而轴向不足的问题,不仅厚度均匀、无间隙,而且两层相互交叉编织,整体性强,产品力学性能不衰减。这一工艺技术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。 


产品推荐